玻璃滑道火遍景区,它怎么突然就成网红了?

界面新闻 郑萃颖 2019-07-01 08:25:16

门票降价,二次消费不足,玻璃观光设备成为山岳类景区急于抓住摆脱经营困境的“救命稻草”。

目前在国内,不建一座玻璃桥或是玻璃滑道的景区,已经是“落伍了”。

大到张家界这种5A级景区,小到城市近郊的生态园,都可以看到这类玻璃设施,包括玻璃桥、玻璃(旱)滑道、玻璃漂流(又叫玻璃水滑道)。

在抖音上, 游客体验视频更加速了这类新兴游乐项目走红,有人在玻璃桥上被3D碎裂效果吓到腿软,有人在植被环绕的玻璃漂流道上大喊刺激。排名第一的“玻璃滑道”话题,播放量达到2771.8万次。

中国旅游IP产业联盟理事汪千里告诉界面新闻,根据两个月前的统计,目前全国玻璃桥有2300个左右,而玻璃滑道和玻璃漂流项目数量尚未有统计数据。

与此同时,各地景区玻璃观光项目事故时有发生。2016年9月,有游客在张家界玻璃栈道上被山体落石砸伤。2017年4月,多名游客在木兰胜天景区自山顶沿玻璃栈道下滑中发生事故,造成一死三轻伤。今年6月,广西平南县佛子岭风景区玻璃滑道发生事故,游客撞出玻璃护栏摔落,造成1死6伤。

观光游乐玻璃设施安全吗?出了事故谁来担责?界面新闻询问行业人士发现,针对此类设施,施工、运营安全尚存在行业监管缺位,但项目却遍地开花,早已火遍全国景区。

张家界网红,景区效仿引流

“从张家界玻璃桥面世后,玻璃观光项目突然间火了。”一位景区娱乐项目产业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

张家界奇峻险峰、云山雾海,建造玻璃桥使其一度成为国内旅游最热话题。

张家界玻璃桥“云天渡”总投资额2.6亿元,参照国外安全标准,由中建六局施建,2016年8月投入使用。

这座全长536米的大型山谷悬索桥创下了当时多项玻璃桥的世界纪录,还上了外国媒体的版面。火爆时限定每天接待上线8000人,还需要提前预约,票价被黄牛炒高6倍。湖南省旅发委主任陈献春当时说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带来井喷式的游客增长,“相当于重新再造了一个武陵源和天门山”。

张家界玻璃桥效应,迅速带动全国其他景区模仿。“很多景区十几、二十年没见起色,一个玻璃桥就带起了人流量。”从事景区开发十多年的安徽景秀旅游投资开发公司负责人龙涛告诉界面新闻,“这个项目确实戳中了大众的心理”。

他举例说,安徽芜湖的马仁奇峰,该景区十几年来十二万年客流量,玻璃栈道建成后,去年达到八十五万人,收入达1.3亿元;北京的石林峡景区,因为一个玻璃观景台(号称世界最大的钛合金飞碟玻璃观景台),年客流量从十几万增长到一百多万人;浙江的穿岩十九峰号称100米的栈道只有80米,但建成后一年的门票收入达到7000万。

玻璃滑道、玻璃漂流近两年也多了起来。相比玻璃桥一天客流量可以达到2万人,玻璃滑道、玻璃漂流的游客量要少一些,比如一个滑道一天可能通过两千人。龙涛告诉界面新闻,因此景区往往选择将几个玻璃观光项目组合在一个景区,“既然都花了上千万投资玻璃桥,景区也愿意再投三四百万来丰富一项产品。”

一位从事景区智慧化管理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相比索道、缆车等项目,玻璃滑道的建设投资门槛低,审批难度低,并且投资回本快,因此景区普遍愿意投入。

界面新闻获得的工程案例资料显示,辽宁本溪大峡谷景区2018年玻璃滑道开发后,4个月(6至10月)观光人次增长到约12.47万,实现营收106.08万元,其中参与玻璃滑道、玻璃吊桥的游客占比高达71.73%,成为该景区新的引流增长点。亲自参与其中一个玻璃滑道项目投资人表示,在投入运营7天后就收回了3000万元的投资成本。

事实上,玻璃滑道在景区中的应用远早于玻璃桥。上述景区娱乐项目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国内最早的玻璃滑道建在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尧山镇,大概在2010年前后。 受到赴澳大利亚考察时见到的不锈钢滑道启发,当地人联想到利用鲁山当地丰富的石材,建设了一条花岗岩滑道,建成后游客参与率很高,于是开始向外地景区投资建设花岗岩滑道,后逐渐调整为玻璃滑道。

“如今这个镇也是玻璃观光设备的产业链集中地,当地企业投资了全国九成的玻璃桥和玻璃滑道。”该业内人士称。但由于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以及行业建设、监管规范滞后于项目创新,景区大规模的引入玻璃观光设施,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建设标准和监管缺位,低质工程堪忧

今年6月,广西平安县安怀镇佛子岭风景区的玻璃滑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1死6伤。据媒体报道,事发时游客坐在简易布质护垫上,戴着手套,从起点滑下垂直高度301米、全长260米的滑道。下雨开始导致滑道变滑,游客逐渐难以抓住护栏减速,下滑速度变快,最后有一名游客冲破钢化玻璃与护栏,飞到了离护栏7米多远处。

据龙涛分析,事发当天下雨路滑,以及当地玻璃滑道缓冲距离过短,是该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景区娱乐项目产业资深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从平顶山兴起的滑道项目,最初是贴地建设,下雨或者天气不好返潮时会影响游客滑动的速度。此前,经常有客人磕磕碰碰骨折,但那时游客维权意识不高,曝光比较少。

多年运营中,建设者吸取经验,开始用立柱把滑道抬离地面,试图减小地面反潮对滑道安全运营的影响。如今全国景区的玻璃滑道基本是有立柱的设计。

“不规范的建设投资团队,没有明确设计标准。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在气候干燥处把滑道坡度设计得较陡,潮湿处放缓坡度,全靠经验判断,没有数据支撑。”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而在项目运营中,很多运营管理者,游客一多时就不检查了。”

“暴利,造成行业快速膨胀,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汪千里也从事景区高空项目的操作安全和检测标准研究。他告诉界面新闻,在景区对外招标建设玻璃观光项目中,有些公司项目报价甚至是其他公司的一半,一旦中标就会在选材、工程标准、人工费上克扣成本,必然影响工程标准。

他透露,这样的公司非常多,曾经做过玻璃桥的工人,参与了两三个工程后,也自己出来开公司做项目。一些公司的项目规划和申请,没有经过设计院的盖章,没有认定责任方,而工程队也不会找设计院出具设计图,凭自己的经验来做。

另外,赶工也会影响到玻璃观光项目的建设质量。“我所接触到的项目,最后甲方往往都会要求赶工。”汪千里说。景区一方面为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为了赶在暑期旅游旺季前项目投入运营。在赶工的情况下,建设方有可能跳过合规的建设流程,先建完再去补安检,补特种许可证。

就玻璃桥项目来说,龙涛表示,两年前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行业标准。正规项目需按照公路桥的标准设计,经过几道程序:由甲级设计院进行玻璃桥的选址,进行地质勘查作为设计依据,设计院出具设计图,然后拿着图纸去找玻璃桥的建设单位。

“超过100米长度的桥,都需要甲级的公路工程施工队来做。然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场,工程中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送检、验收、签字。但大部分玻璃桥项目仍没有按照这个流程做。”龙涛说。

玻璃桥仍属于新兴产品,玻璃滑道和玻璃漂流更是如此,容易出现监管的缺失,安全监管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

据业内人士称,由于一个玻璃桥项目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引起河北省政府重视。河北省住建厅在去年8月,会同省质监局、省旅发委、省安监局组织编制《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技术标准》开始实施,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规范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标准。“规范出台后,现在河北几乎没有新建的项目。”该业内人士说。

研究旅游业法律的李志轩建议说,玻璃桥、玻璃滑道可考虑列入特种设备管理,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法》由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原来的质监局)。“因为玻璃滑道与索道、电梯、游乐设施等功能相同。《特种设备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中有“等”字,有关部门可以对“等”做解释。”

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告诉界面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针对旅游业的特种设备,可能会设置专门的设备管理处来对行业进行规范。“玻璃栈道也是从刚开始的无序建设,到现在有了一定标准和办法,纳入正轨。目前来说,各种各样的景区的特种游乐项目也面临这样一个规范化的阶段。”他说。

玻璃滑道将过气?经营困境仍需良方

为什么国内景区会对玻璃桥、玻璃滑道项目一拥而上?背后原因与景区经营的长期困境相关。

“景区可选的二次消费产品并不多,除了像迪士尼这种主题公园。因为中国假期少,一到放假人就扎堆,所以长期的大规模投资很难收回成本,景区要选择回本快的方式。”国内景区玻璃滑道投资人对界面新闻分析。

不少景区的困难主要来自两点:一是受到管委会体制或国企体制的束缚,市场活力不足;二是属地管理下,景区在前期建设当中,往往有的过度建设、过度举债的情况。“营收不能支撑起沉重的信贷,因此景区都想通过二次消费项目来盈利。”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告诉界面新闻。门票之外的其他二次消费项目包括餐饮、住宿以及其他游乐项目,也包括新晋网红玻璃观光项目。

2018年,国内开始兴起景区门票降价潮,景区的营收受到较大影响。中经文化产业统计了34家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含新三板)2018年财报情况,数据显示,山岳类景区上市公司普遍受景区门票降价潮影响,黄山旅游、峨眉山A、张家界、九华旅游、长白山、丽江旅游(玉龙雪山)和三特索道(梵净山)7家A股上市山岳类景区在2018年业绩整体黯淡,不少景区游客量增幅缓慢。文章分析指出,“诸多数据和事实也凸显了传统山岳类或观光型景区营收结构单一、门票依赖承压、二次消费难突破的困境。”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知名景区都是依靠门票经济,主要收入来自景区门票及索道、车辆交通等基础性收入,日常维护投入小、毛利高,基本上是躺着赚钱。而门票和索道降价后,大多数观光类景区直接就将面临亏损。这会激发大量景区产品迭代更新的迫切需求。”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向界面新闻指出。

今年3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指出国内景区接下来将推进更大范围、更大力度降价。玻璃观光设备成为大量山岳类景区急于抓住的“救命稻草”。

但这根“稻草”也将面临过气的风险。游客对玻璃桥、玻璃滑道一次性消费居多,当全国景区都有该设施后,其热度必然会有所下降。龙涛告诉界面新闻,他的公司前两年每年参与建设的玻璃桥约有30个,今年明显减少。

“我们能够预想到,两年之后玻璃桥这类设施可能会走向末路。”汪千里告诉界面新闻,在上一期的中国旅游IP产业联盟研讨会上,业者们的谈论话题就是“后玻璃桥时代”。

为延缓热度消退,玻璃桥产品也在更新换代,比如加上3D视觉和声音效果,类似云雾景观、鱼群游动,或玻璃碎裂的惊吓效果。

但对于景区的长期经营来说,新的创新和热度也只是暂时的。龙涛认为,等到玻璃桥热度衰退,景区可以将玻璃桥作为免费项目引流,然后在其他项目上创新获得收益。

周鸣岐认为,国内景区经营体制要考虑混改或者直接引入民营经济;另一方面需要转变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做长远规划,比如引入优质度假型酒店、高科技体验、演艺及其他体验型项目,增加过夜率和二次消费。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游客

2019-07-01

0
回复

地方政府最擅长干这些没脑子缺心眼的事儿,工人冒生命危险修建起来,但不知道玻璃栈桥的后期维护将是一个长远的麻烦,而且破坏了自然景色,可以设想,不断追求新鲜感刺激的游客肯定会逐渐对它失去了热情,目前高涨的客流不再增长,而这些地方政府的官老爷们留给他们子孙,就是特么永远缠绕在峭壁上的建筑垃圾。中央怎么不管管呢?

客服二维码

想获取更多内容或线索?

扫码添加学委,帮你支招!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