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甘肃越野事故的冷水,浇在大型文体旅活动“下沉”的风口

易水文旅 2021-05-26 15:47:09

成是大环境,败是背锅侠?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的悲剧令人扼腕,事件原因和相关责任正在深入调查。根据目前披露的情况,极端天气原因是一方面,但作为主办方的当地政府必定逃脱不了被问责。

5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发布了一篇评论《生命的警示》,不仅对赛事组织保障工作连发四道追问,而且痛批了地方政府在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中急功近利的普遍现象:

一些地方看中举办赛事的宣传效应,加上能够拉动区域消费,收取企业赞助费、广告费,打造旅游品牌等因素,纷纷热衷办赛。然而,一些赛事往往只盯着经济效益,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与监督上不想管或不会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极易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相关批评不仅犀利,而且点抓得很准。这些年,在文化+体育+旅游等大融合、借力发力背景下,各类大型文体旅活动“下沉”趋势明显,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的马拉松、自行车赛、汽车拉力赛、户外音乐节、越野自驾游等遍地开花,被视为新的风口。

直至悲剧发生,一盆冷水浇下,这会成为全国范围一个行业大整治的转折点吗?对于今年逐渐回暖的大型文体旅活动,会释放出审批趋严的信号吗?

文体旅下沉造就新的风口

下沉市场、下沉式增长、消费下沉等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经济学概念。但与拼多多这样纯企业行为的下沉很不一样的是,大型文体旅活动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乡层面的下沉,大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

在大型文体旅活动中,两种形态的下沉最具代表性:一个是马拉松,一个是音乐节。

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2019年,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同比增长15.62%。最令人惊讶的数字是,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竟然有300个城市在2019年举办过马拉松赛事,占比高达89.02%。

音乐节的下沉态势也毫不逊色。以今年五一期间为例,短短5天内,全国有近20个城市举办了超过50场音乐节,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二三线、三四线城市,比如山东滨州、江苏常州、河南焦作、海南万宁等。

无论是马拉松还是音乐节,主办单位大多有地方政府的身影。据相关报道,2020年淄博市与麦田音乐节签订了10年的合作计划,并承诺前五年的活动都将由政府出资。今年五一期间山东举办了两场迷笛音乐节,媒体对当地对音乐节的“全力保障”津津乐道,比如济南地铁专为音乐节延长运行时间;滨州街道办仅用20余天就完成280余亩场地平整、18000平米的草皮铺设、7000余个停车位的规划等等。

地方政府之所以对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充满热情,看中的是活动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对旅游产业的带动。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希望通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吸引人流、带动旅游消费。

马拉松与旅游业的捆绑十分明显。2019年西安马拉松期间,选手可以凭借参赛手环或身份证免费游览古城墙、大唐芙蓉园等十多个景区,沿途提供的补给食物有柿子饼、石子馍、软香酥等西安当地小吃,跑途中还有秦腔、古典舞表演给选手加油。云南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民族特色、非遗项目、体育设施等,开辟了16个州市100条美丽乡村马拉松路线,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这些都是在政府层面才能规划实施的。

音乐节的意图也非常清晰。在《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将音乐节作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作为相关音乐节承办地的山东滨州滨城区市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硕说得更明白:音乐节看似短短的几天,但对一个地方的带动效应绝对不能小觑,数万名全国各地乐迷集中涌入,不仅带来了消费,更带来了观念、文化,后续周边产业开发,更是大有可为。总结起来:

我们想打造一份城市名片,思虑再三,决定从音乐节入手。

尴尬的旅游业:成是大环境,败是背锅侠?

各地在对大型文体旅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总结时,旅游相关收入往往被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比如,2018年厦门马拉松的一组数字:外籍运动员及非厦门本地的国内运动员,为厦门住宿、餐饮等贡献了约2756.17万元的消费。参观比赛的游客为厦门市旅游业带来了约4739.50万元的收入。

今年五一济南迷笛音乐节来自省外的乐迷占65%左右,主办方估计,活动带动当地假期期间的文旅相关消费带动增长20%左右。

这些数据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些大型活动的钱都被旅游行业赚了。其实,除了极少数业态,旅游企业在其中能直接得到的收益并不多。马拉松、音乐节这样的大型活动,主要的作用还是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品牌效应,所谓的“带动经济效益”、“综合经济效益”等统计数据,挤一挤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但因为地方政府在举办这些类似活动时,盘算经济效益时总是把带动旅游消费和发展等口号喊得震天响。比如本次甘肃马拉松越野赛中,当地政府领导在开幕式致辞中就强调:

将这次马拉松赛事作为一个平台,全方位展示白银的黄河风光、特色旅游、城乡建设和人文精神。

这也导致在此类活动发生负面事件时,人们容易把旅游业当成“靶子”进行情绪化表达:为了旅游,不要安全了?为了旅游,利欲熏心了?

这实在有些冤枉。比如,针对本次甘肃事故,有声音就将它与事故发生地——黄河石林景区挂起钩来,也有声音在探问文旅部门是否需要担责,等等。

显而易见,大型文体旅活动下沉化给中小城市带来了机会,但同时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也不小。比如,四五线城市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不足、紧急预案的不专业、相关预算的不足等,甚至执行团队的 “临时拼凑”、“草台班子”;再加上疫情之下,一些产业的运转环节较长时间没有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人员手生、操作不熟练、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设备保养不足等,都容易造成安全风险。

甘肃事故发生后,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在研究赛事安全隐患时,提出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体育赛事活动筹办主体多,安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

至于,谁是那个“参”,谁是那个“差”?会在未来的审批环节中得以真切“体现”。

泼盆冷水,也要警惕一刀切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甘肃事故之后,对于地方举办大型文体旅活动,从政策层面必将有所变化。高层的批示、社会舆情沸腾、代表性央媒密集发声……这些都有可能促使对此类活动进行限制性规定。

甚至也可以预见,基于国情特点、政策端管理逻辑等,不少原定于近期举办的越野赛、马拉松等都极有可能“延期”、“暂停”、“取消”、“另行通知”。这也是给旅游业做了一个强烈提醒:行业处于逐渐恢复时期,一旦遇到此类恶性安全事故,将会把产业拉入万丈深渊。因此,旅游企业还是不要抱怨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安全风险、质量监管的高度强调,这基本还是一个对“远方”负责任的态度。否则,等不来回暖就先等来行业大停摆、大整顿。

地方政府对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狂热,特别是那些极不规范的操作,确实也该降降温并深刻反省。别的不说,300个城市同一年举办马拉松赛事,这就不太正常。

地方政府似乎热热闹闹地搞了一场看似门槛不高的赛事,然后在经济效益的预期中,就指望它能大大推动当地旅游消费和发展了?如果能这么容易发展,旅游业早就腾飞得翅膀都酸了。

况且,旅游业是否实现所谓“腾飞”,标准并不统一。城市形象的塑造、口碑的传播等,有时并不能直接与单纯的统计数据挂钩。也正是因为这种错位,导致对大型活动的效果评估其实是很难的。地方政府想要发展旅游,与其寄希望于几场大型活动的表面文章,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搞好基础设施、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做出些优质、特色的旅游产品。

但同时,对事故的反思、对活动的冷静,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定文体旅融合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理性、科学、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文体旅大融合会是一个趋势,也大有可为。

5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和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刚刚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鼓励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旅游消费、融入新发展格局。同时也强调,要规范考核程序,建立退出机制,加强动态管理。

对于一些产业而言,出了事不是掐死它,而是推动它走向完善,真正的行稳致远。疫情之下以及之后,刚刚燃起的消费热情,还是需要保护的。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安全”红线的基础上。

很久以前,鲁迅说过: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种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

这真的是鲁迅说的。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客服二维码

想获取更多内容或线索?

扫码添加学委,帮你支招!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