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也做“不夜城”,能否复制西安的“大唐盛世”

空间秘探 吴宇雯 2023-12-22 11:38:52

国内首个“运河不夜城”来袭。

天津武清区传来好消息,国内首个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运河不夜城”项目即将在本月正式动工开建。近年来,以不夜城模式为主体的商业综合体频频出现,“大唐不夜城”火爆出圈,“盛唐密盒”、“不倒翁小姐姐”让人记忆犹新,此番打造“运河不夜城”,又能否用运河文化点亮不夜城的璀璨灯光呢?

01.

国内首个“运河不夜城”来袭

近期,天津打造的国内首个“运河不夜城”项目将在武清区河西务镇正式动工,此项目旨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融合运河两岸最典型、代表性和特色性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民俗,以文旅沉浸互动场景的形式重现大运河700多年来潞水帆樯、商贾云集的盛况,为游客打造一个极富前年运河文化的文旅商业综合体。

天津“运河不夜城”项目占地120亩,业态布局比例规划将按照3:3:4的比例模式建造,其中30%为展现天津和武清的本地特色,40%为流域城市特色,30%为全国特色。“运河不夜城”划分七大特色主题文化区:毓秀燕赵(燕赵通惠文化区)、魅力京畿(北运河文化区)、文武圣境(南运河文化区)、儒风水韵(齐鲁运河文化区)、楚风汉韵(中运河文化区)、诗画淮扬(里运河文化区)、梦里江南(江南运河文化区)。建成后,将通过灯光秀、古风演艺秀、特色美食品尝及相关的展示方式(演艺节目的整体更新率保持在每个季度45%更新率),为游客带来集视觉、听觉、味觉一体的文化盛宴。

据了解,此项目落地河西务镇是作为“京津之驿·天下粮仓”运河鲜食小镇建设中新商圈培育发展工程的重要一环。河西务镇作为“京东第一镇”,是京杭大运河天津境内的最后一段,近年来河西务商旅繁盛,地区内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较好,更何况河西务镇处于京津黄金走廊,多条高速、国道直通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其重要优势。打造“运河不夜城”项目是希望在立足当地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以大运河文化为脉,通过“夜经济”吸引周边城市以及当地的游客,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据悉,“运河不夜城”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全国大运河沿岸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还将成为武清文旅新标杆、“京津冀”网红IP旅游新目的地,为武清国际消费新商圈提供北部有力支撑点,预计每年吸引众多旅客进行网红打卡、美食品鉴,集聚人气,盘活养老基地和周边住宅项目。

02.

“大运河文化”与“夜经济”的双剑合璧

大运河文化又称为“京杭大运河文化”,区别于人工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自大运河开凿以来,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囊括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因素,同时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样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作为见证我国历史发展筚路蓝缕的“活化石”,大运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流淌千年的水上文明,也是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大运河”在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大运河文化进行文旅融合,实现全新的业态发展,杭州和苏州作为大运河文化的建设先行者,已率先在文旅开发方面展开工作。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为基石,苏州市不仅打造了清名桥古运河景区,还在2021年启动包括了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石湖五堤、宝带桥、平望·四河汇十项运河地理坐标的“运河十景”。京杭大运河的杭州段也同样被运用打造出了运河旅游景区。富有清末市井风情的小河直街;传递传统韵味和运河文化意境的运河大剧院;以及集体育馆、公园、商业配套于一体的大运河亚运文化公园。除此之外,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也正加速建设中,各地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在景区中,并推出更多的文旅产品,将大运河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而天津这次要打造的“运河不夜城”则是选择了用“夜经济”助力“大运河文化”,新的融合或许能带来更惊喜的效果。

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夜晚只是用来休息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丰富多元的休闲活动同样可以充足夜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愈来愈多的年轻人成为夜间活动消费的主力军,夜经济正在引领整个城市的发展。如今,在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不少夜市开始发展集“吃、游、购、演、体”为一体的综合商业集聚区,例如武汉的“木兰不夜城”,依托“木兰花乡”的文化IP和夜经济赋能景区,让木兰不夜城重新焕发活力,展现出华灯初上、灯火辉煌的繁荣景象。另一著名景点黄鹤楼,虽然在白天就可吸引众多游客,但夜经济的发展空间也给了黄鹤楼一个在夜晚“展示的机会”,“夜上黄鹤楼”华丽的光影秀让游客感受到不同于白天更为沉浸的华丽,以及感受时代更迭的历史厚重感。

夜经济的开发似乎成为了城市的发展引擎,但为了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表面商业功能之外,与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相融合才是长久之计。“运河不夜城”项目在夜经济的大骨架之下,将“大运河文化”作为血肉支撑,或许能蹚出一条新路子。

03.

大运河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在大运河广博的价值被广泛关注之时,如何更好利用大运河文化开发旅游产业成为了共同探讨的话题。充分认识到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依然需要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文化”利用不高

大运河文化虽然极富文化价值,但是由于目前对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运河特色文化体系尚未形成,依然是一片充满开发可能的领域。纵观市场上已经呈现的相关运河景区,大部分依然以观光浏览项目为主,项目单一,对虚拟文化内容开发不足,无法更好将大运河文化融合到景区的相关项目中。

例如浙东运河博物馆,利用江南古风的建筑设计,为游客呈现了运河风貌,虽然整个园区建筑群体量大、极具造型风格,但目前也只停留在休闲参观、观看展览等“眼上”的活动,况且相关大运河文化内容多以文献资料保存在博物馆,不具备互动体验功能。在杭州“京杭大运河景区”更是有游客自发提出了citywalk线路,沿着京杭大运河、拱宸桥、小河公园、小河直街,感受浓厚的大运河文化氛围。也正因为缺少围绕大运河文化而形成的项目和服务,游客们不得不创新了这样停留在“脚上”的活动。

/ 协同性不足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其贯通六省市,全长1794千米。流经多个省区的庞大区域跨度也随之带来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个区域之间协同发展联动性不足的问题。

大运河以线状河流在北京区域分布,各个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不一,昌平区以“河流源头”突出特色,东城区以玉河故道为核心特色,顺义区则以丰富的乡村资源为主……各个地区虽具备不同的风貌特色,但目前缺乏对资源的整体规划整合,会使得沿线旅游景区无法形成合力。大运河在天津市就流经了7个区域,区与区之间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区域之间的互助支持也相对较少,在2020年,为了落实大运河文化的建设,相关部门还出台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用相关政策措施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淮安、济宁同样作为运河流经的区域城市,在发展大运河文化时,甚至曾发生过争抢“运河之都”、“运河故里”称号的现象。

/ 自然资源破坏

京杭大运河流经6个省,25个地级市,早已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耦合,也与沿岸的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要想对大运河进行开发与旅游景区相融合,周边的自然资源也需要一定的重视。

大运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利用依然存在着矛盾。大运河扬州段在其开发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大部分的河道就被严重的污染、堵塞。被誉为“大运河明珠”的邵伯湖便成为了首个“受害者”,被一道道网分割成养殖区域,饲料的投放最终变成了残渣沉淀在了水底,水质也得到了破坏,曾经碧波荡漾的面容“一去不复返”。大运河的文化是在其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孕育而生,可以说要想大运河文化长久传承,就不可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04.

运河如何“流”起来

让景区焕发生机

面对多地兴起的不夜城景区,尽管地域不同,主题不同,但“千城一面”似乎依然是不少消费者对其留下的印象。“大唐不夜城”的火爆,让各地看到了新的投资机会,但眼下文旅产业日渐复苏,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只有做到各具特色才足够让不夜城长久发展,而不是只顾着做“一锤子买卖”。“运河不夜城”如何能够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让运河“流”起,似乎是当下需要探讨的问题。

/文旅紧密融合

景区“千篇一律”逐渐打消了消费者的积极性,长期以往,景区的口碑也会遭受损害。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色,我国幅员辽阔,百里异习,深挖特色文化与景区建设相结合,才能维持景区的良性发展。

当前市场上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涵底色的景区产品大多以参观、浏览为主,依然停留在“面子”上。“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作为主线,在这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背景下,以当地大雁塔为文化地标,为游客打造了华丽的“盛唐天街”,使得景区浸润在盛唐文化的氛围中。除了沿用唐朝的建筑风格,主要场馆、沿街商铺、路边卷轴长椅、垃圾桶、灯具都运用了唐元素。更是推出“盛唐幻境”AR游,“簋唐楼”大型沉浸式剧本杀,“机空间”等一系列唐文化文旅新产品,让游客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 打造可持续发展IP

近年来,消费者追求体验、互动、沉浸式旅游正逐渐成为新风向,传统的观光式旅游正被体验式旅游取代,景区为能够具有一种鲜明主题特色的旅游模式,便通过打造可持续发展IP为景区注入新的生命力,并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

常德桃花源景区,基于“自然、文化、生态”的发展理念,以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为景区文化脉络,打造以桃园侠客为IP的相关场景,主要发展农耕、茶室、营地、研学等多种旅游体验。四川成都,作为我国大熊猫含量最高的城市,“熊猫IP”逐渐成为助力成都文旅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春熙路IFS商城巨大的熊猫建筑,成都339电视塔......熊猫形象已经融入了成都的每一处角落。不仅如此,熊猫IP更是渗透到了当地的商业领域之中,四川“天府熊猫”、“熊川川”等品牌的出现都是“熊猫IP”的成功助推。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成都大熊猫相关周边产品网络销售量飙升906%,可见IP的打造实现了流量变现。“运河不夜城”同样可以利用大运河文化,打造专属IP,将大运河文化更加生动、具体的融合场景,展现在游客面前,并还要学会将流量变现,实现经济收益。

/ 构建产业集聚群

随着人流聚集和消费而形成的文旅发展一体化,以及在产业的融合和升级下,如今景区周围越来越丰富的商业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旅游、消费场景。景区拥有成熟的产业集聚群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以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为主题,打造“微缩长安”、“文化盛宴”、“唐风雅集”、“唐食嗨玩”等包含“吃、游、玩、购”等多种需求的各个场所,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面面俱到”,不仅吸引了慕名前来的剧粉游客,还可以提高景区的综合收入。以“景区+”的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各业态联动发展,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于其为“活态遗产”,如今利用大运河文化打造“运河不夜城”,我们不仅需要在表面看见其文化特色,更希望能够在景区中感受更深层的文化民俗。大运河景区需要充分挖掘消费需求,为景点诸如与地域传统相契合的文化基因,建立自己的旅游特色品牌,在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下,实现“一河通,百业兴”。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客服二维码

想获取更多内容或线索?

扫码添加学委,帮你支招!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