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哈尔滨旅游是实打实的收获了一轮泼天富贵。
据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数据测算,截至1月1日,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
哈尔滨市商务局对农批市场、商场、超市、汽车、家电、餐饮、住宿、电商等重点企业监测数据显示,游客量带动住宿、餐饮量上涨,住宿、餐饮企业同比增长129.4%。同程旅行发布《2024元旦假期旅行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
从2023年11月初一直火爆到元旦假期,在进入2024年之后,哈尔滨旅游的热度不见消退、反倒日益频繁地登上热搜榜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哈尔滨是怎么一步步实现今天的成就?这里有没有其他旅游目的地可供借鉴的,成为网红城市的方法论?
01
做网红
哈尔滨已经越过了几道坎
事实上,哈尔滨已经卯足了劲,有惊无险地越过了这么几道坎:
一是初期的规划动员坎。
首先,有规划。2022年5月,哈尔滨出台了《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在黑龙江规划的“三圈两带”蓝图中,也是以哈尔滨为“冰雪旅游核心”,联动周边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等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城市。
其次,有动员。为了迎接广大游客,哈尔滨所在黑龙江省发出倡议,“没有龙江人和外地人,来了都是自己人。当好龙江东道主,温暖助游八方客。”哈尔滨全市接力倡议,为游客让景、让路、让利、让爱。
二是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层出不穷坎。
首先是称呼。“南方小土豆”、“马铃薯公主”、“小金豆”、“小砂糖桔”等等亲切又富有画面感的称呼不断涌出,足可见哈尔滨人的幽默特质。
其次是产品。在这波流量之下,哈尔滨一改平日里的“豪放”做派,给冻梨摆盘、给萝卜切片;人造月亮、飞马踏冰、热气球、交响乐团悉数登场,还有鄂伦春族人在中央大街表演驯鹿、松花江冰面升起热气球等等奇观。1月2日,松花江上蹦出N个大雪人,整齐列队排排站……类似的惊喜数不胜数。
然后是服务。哈尔滨出租司机、服务员、摊贩面对南方来的游客,不自觉用“夹子音”说话(“夹子音”指夹着嗓子说话),“公主请下车”。特意修建了游客温暖驿站,供游客休息取暖。暖心的服务无处不在,还有不少是市民自发的,比如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搭免费顺风车……
冰雪大世界里,为了让不足160厘米身高限制的游客也能滑滑梯,园方特地安排“陪滑”……
三是新式营销热度持续坎。
入冬前夕,黑龙江就进行了细致、大规模、多次目的地营销,早早预热市场。元旦前夕,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众多关于哈尔滨宠爱“南方小土豆”“马铃薯公主”的热门内容。
黑龙江文化和旅游厅在抖音创作者平台上发布了“冬天就来黑龙江”的现金奖励任务;哈尔滨文旅各大平台账号纷纷推出短视频,助燃营销推广……
哈尔滨文旅更是创意不断,频频引发网友点赞。和饿了么联动,以“这杯我请”为主题,送专属哈尔滨的奶茶明信片;携手中国南方航空、支付宝、云闪付、高德地图等企业商家,发放消费券、优惠券等,推出“燃冬冰雪季·惠游哈尔滨”等系列活动;联合飞猪旅行,推出“到-20℃的地方过年(哈尔滨)”线上活动,向全国发放20万份旅行优惠券包……
正因为这些,近段时间的社交媒体上,有关哈尔滨的热点一个接着一个。
四是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坎。
12月18日的“冰雪大世界退票”梗,一度让人担心哈尔滨的火爆将戛然而止,结果却大幅度反转。这一天是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盛宴的开幕日。由于游客较多,热门项目的排队时间被拉长,不少游客排队数小时却只看到冰雕,而未能如愿玩到赠送的冰滑梯等体验项目,激发不满情绪,现场有人要求“退票”。随着社交媒体上类似视频的不断晒出,“冰雪大世界退票”梗浮出水面。
面对如此的轩然大波,哈尔滨文旅局以及冰雪大世界管理方积极“示弱”,一边诚挚道歉,一边积极有效整改,无条件退票,愣是几近完美地接住了这个退票梗。哈尔滨所在的黑龙江省更是给广大网友和游客发出了一份真挚感人又文采斐然的感谢信,让网友们都“整不会”了。
从这个事情笔者看到,“整不会”的哈尔滨,危机公关能力不容小觑。
五是高峰接待的市场监督坎。
在哈尔滨火爆出圈后,当地政府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积极发挥市场监督管理作用。
多次组织召开冬季旅游提升宾馆酒店服务质量座谈会,要求企业珍惜哈市旅游市场转暖升温机遇,提升服务意识,并做好合理的价格管理,真正提供质价相符的优质服务,让外地宾客切实体验到哈市的大气洋气和货真价实,为促进哈市冬季旅游、全季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文旅、公安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客房价格、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全力维护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和哈尔滨市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对于网红城市这个身份而言,哈尔滨已经做得很好了。
02
要从网红变长红
哈尔滨还要跨过几道坎
最终变成“长红”,是每一位网红的梦想,哈尔滨也不例外。
作为共和国长子,哈尔滨有成为“长红”的潜质。这座城市,尽管经济水平在省会城市里相对靠后,甚至人口外流,但它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有沉淀已久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气候特点……这些,都是一些小型网红目的地不具备的。
相比网红的一夜爆红,“长红”则是长期主义,目前来看,哈尔滨要成为“长红”目的地,或者要在以后的文旅休闲市场依然占据一席之地,就还有几道坎摆在面前,顺利跨过了,才能夙愿成真。
一是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坎。
花大力气发展冰雪经济,卯足了劲招待小土豆们,哈尔滨的经济账是否算得过来?这个问题至今没听到答案。所有信息都只谈到收入或产值,比如元旦假期的旅游收入、冰雪经济规划的总产值,却没打听或查询到政府需要为此而投入多少成本,财政状况是否能覆盖等等信息。
《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官方发布稿中,同样没查到上述这些经济账,只有发展目标(总产值、总规模等)、路径、举措等等。
东北的实诚有口皆碑,但经济账不能不算;一时间的“掏空家底”、“倾囊而出”无关紧要,但长久过日子还是要精打细算。
当然,这个经济账,应该是算大账,比如旅游发展让大家看到一个全新的哈尔滨,全新的黑龙江,甚至全新的东北,从而改变了当地的营商环境,抑制了当地的投资外流、人才外流等等。
二是企业利益能否保障的坎。
市场的持久活力需要依靠企业。经济规律决定,企业求生存,并追逐利润,企业的付出要获得回报,这样才能激发已有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市场整体才能活跃。
价格水涨船高,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手有限,客人增多后,服务跟不上,响应不及时,这也是服务行业棘手的难题。如何在保障游客权益、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让提供服务的企业(比如酒店)能够长期自觉,控制价格不大幅上涨,服务仍然不打折扣?这种”囚徒困境“,单靠政府行政命令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要做到上述,就要让企业有盈利空间,而且相信这是长期的盈利机会。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让企业能够生存,另一方面企业意识到这是多次博弈,这样一来,企业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
三是如何让百姓得到实惠的坎。
这个冬天的哈尔滨,是典型的“讨好型市格”,讨好这种事儿,短期可以,长期容易抑郁或者在沉默中爆发,总之没法长久。要想长长久久地与游客和谐共处,就需要考虑变“讨好”为“友好”,变“掏心掏肺”为“你来我往”和“互惠互利”,要让当地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得到实惠的百姓,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的灵魂,是真实的生活,是游客眼中和心中的烟火气。
四是如何对客人持续焕发吸引力的坎。
这里包含2个问题,其一,明年以及以后的冰雪季,哈尔滨能否再具吸引力?其二,冰雪季过后,雪消冰融,哈尔滨怎样保持吸引力?
有以下思路供参考:
首先,建议引导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丰富产品和消费的层次。由现在简单的观光+浅层次体验的产品与服务为主,升级为休闲+深度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为主,从而提高消费频次,延长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延展消费领域。
在欧美,冰雪旅游的重头戏往往在于滑雪。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就有大量滑雪场,2022年仅冰雪旅游一项就为瑞士带来约80亿美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滑雪运动被戏称为“白色鸦片”,为不少滑雪胜地带来大量重复性消费与较高水平的人均消费。
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冰雪艺术、冰雪景观、冰雪IP六大工程。
其次,建议深化存量项目的盘活和整合,慎重对待新增的大型投资需求。据统计,截至2019年,东北三省共有滑雪场207家。其中,黑龙江124家,全国排名第一;并拥有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度假式、目的地式的滑雪场(吉林有长白山)。尽管哈尔滨承接了2025年的亚冬会(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但无论投资的主体是谁,都是有回报要求的,何况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整体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第三,在冰雪IP之余,有机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优势(此处的资源不是指单一的观光旅游资源,还包括文化底蕴、避暑优势、休闲环境等等),联动周边,让客人们体验到立体、多面的哈尔滨甚至东北,并且觉得回味无穷;来了不想走,来了还想来。
总而言之,哈尔滨这次的泼天富贵来之不易,受之坦然,这座城市也具有成为“长红”的潜质,但从潜质到梦想成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一路上,有这么些坎需要迈过。后续如何,我们真心祝福,也将拭目以待。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