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工具和方法都不缺,关键是你愿不愿意用,会不会用。“
“作为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酒店,我们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该如何吸引年轻人?”
5月22日,在2025环球旅讯数智论坛·上海站,苏州南园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樊荣以《高盈利酒店的“细节功夫”藏着什么秘密?》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
苏州南园宾馆有限公司总经理樊荣
以下是演讲内容,经编辑删减: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内酒店,比如南京的金陵饭店、杭州的黄龙饭店,还有我们苏州南园宾馆,都是上世纪80年代市场开放后兴起的。过去40年,政策和市场相对宽松,我们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努力追求口碑和业绩。但自2019年以来,随着市场格局变化,行业压力明显加剧。
我个人将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2019年前以服务驱动为主;
2019年以后,单店盈利和毛利润(GOP)成为核心;
到了2024年,我们又步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回顾2006年至今,苏州南园宾馆也经历了三轮演进,尤其自2019年起,我们正式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过去五年里,我们在工作上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首先是市场定位的”双轮“调整。2019年后,我们朝“生活方式酒店”转型,到了2024年,我们进一步提出“目的地酒店”的理念。
第二,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这五年来,我们取得了可观成果:2019年营收为7450万元,2023年和2024年连续突破亿元。作为一家仅有235间客房的酒店,我们每年10月的单月营收突破千万,单日营收甚至超过百万元。
数字化的深入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尽管婚宴市场整体承压,我们依然坚持提升服务标准。餐饮方面,全服务型酒店普遍面临“必须做但难盈利”的经营困境。当前行业内餐饮毛利普遍在50%至58%之间,而像西贝、费大厨等社会餐饮品牌则能达到75%以上。酒店在资源配置和规模化运营方面还存在短板。
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使餐饮毛利较2019年提升了1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盈利压力。
第三,我们积极推动门店业务线上化,特别是在餐饮领域,努力打破以往线下主导的传统模式,加快线上渠道的布局与转化效率。
第四,优化客房的运营结构。在依托线上渠道带动流量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注重线下客源的稳定与多元化。
第五,持续探索用人机制。在人才选用、培训体系及团队年轻化上做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最后,客户满意度实现稳步提升。虽然前期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但近几年我们通过加强系统建设和优化服务流程,使全渠道满意度提升了3.5%。
那么,我们具体做了哪些事,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长?
首先,我们意识到,酒店服务正在从“人员服务”向“体验服务”转变。今年春节,许多酒店开展非遗文化活动,说明客人不再满足于住宿本身,而是希望与在地文化建立联结。
于是我们围绕“江南生活方式”,打造了3“in”服务体系,只要客人住进南园,就能完整体验苏州的吃、住、行、游、购、娱。
作为一家有着70多年历史的酒店,我们同样也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我们该如何吸引年轻人?
对我们来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年轻人、获得关注。
因此,我们提炼“复古、摩登、童趣、南园+”八字品牌基因,作为品牌焕新方向。
- 复古方面,依托蒋纬国故居,深挖民国元素,推出系列复古产品。
- 摩登方面,策划节日主题活动,将潮流元素融入酒店场景。
- 童趣方面,推出“童趣南园”,设计产品帮助孩子了解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
- “南园+”方面,与苏州博物馆、非遗办公室合作,丰富体验,将资源转化为营收。
我2019年接任总经理时,首要难题是成本压力。
但无论是人员管理、服务流程、人才培养还是市场销售,我们都在用数字化工具衡量和优化,其中四个体系的构建,对运营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是全国第一家建立客户数据平台(CDP)的单体酒店。就像前面说的,服务已经从“人对人”的基础服务,升级为“体验服务”。销售人员不再依赖传统线下拜访,而是全面拥抱数字化。
举个例子:三八节前,我想给一年内消费过、年龄40至45岁的女性客户发送信息。以前找不到精准渠道,现在用CDP系统标签管理,用36个产品智能推荐,精准把握客户喜好。
后台数据清晰显示哪些产品无人问津,及时优化,确保客人在南园宾馆体验到更新鲜的内容和服务。
我认为,不只是“跑客户”,更是“创造产品”。在行业承压、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如果还停留在价格竞争,就很难有突破。
有人可能认为我们做得好,是因为地理位置好、资源条件优越。但真正影响业绩的其实不是这些表层因素,而是一套通用的底层逻辑,这套“公式”是可以复制的。
酒店运营归根结底是两件事:提高效率、提升体验。数字化不是为了看报表或盯员工,而是为真正提升效率。
数字化让我们摆脱经验主义,回归数据决策。企业数字化是否成功,不是看用了多少系统和平台,而是看多少关键决策是基于数字化做出的。
从资源角度看,我一直清楚总经理与中基层职责区分。但很多单体酒店,无论职位高低,都忙于一线琐碎,总经理盯现场,主管陷流程,难以做大做强。
2020年,我们上线了多个系统,经过多轮价格谈判,最终整体投入得到了很大的控制。现在再做一遍,成本可能翻倍。
很多人问我:你们用了什么系统、哪些功能?但我更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做数字化?答案是:为了更了解客户,也更了解运营。
过去排房、维修,主要靠经验,很多决策是盲目的。现在,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问题在哪里。
比如,有的房间一年维修七十多次;有的客房阿姨每天要帮客人开二十多次门——因为门卡频繁失效。以前这些细节我们看不到,现在一目了然。
我们总说提升服务价值,但如果员工每天忙着开门、送水,哪有时间真正关注客户体验?所以,数字化首先是拉近我们与客户的距离,洞察真实需求。
第二,数字化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单体酒店推动数字化不容易,很多事要自己扛,越是如此,越要建立“数字化思维”。我常说自己像个“中台”,把四套系统、上万个数据点,归纳成一句话、一张图,辅助决策。
第三,从成本效益看,我们的关键不在“上了什么系统”,而是组织结构的重建。
只有系统、人、流程三者协同,才能发挥真正价值。我们不是简单“上线”,而是从组织到机制,全面调整。
很多人认为单体酒店无需讲战略、愿景,只要跟着集团走。但我们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超级单店”来运营,每年都会重新审视和调整战略方向。
比如,今年我们判断客房市场整体承压,于是主动拿出67间房进行改造,而不是通过降价竞争。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结果是:平均房价同比提升4%-5%,餐饮收入增长8%。
关于单店管理,我总结了三点:
- 中高层要成为真正的“领导者”,领导不是靠KPI或奖金,而是要让员工心甘情愿跟你走。
- 用数字化理解客户、理解自己,而不是靠经验处理新问题。
- 制定清晰的激励策略,让每个员工明白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虽然酒店行业特别是单店经营难度在加大,但只要把管理放在核心位置,结合科学方法与数字化工具,依然可以做出成绩。
管理的本质,是带团队打胜仗。现在,工具和方法都不缺,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去用、会不会用。
以上是我所有的演讲内容,谢谢大家!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