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航近日公布预亏的成绩单,南航表现尤为刺眼。
根据业绩预告,国航、东航上半年亏损预计分别同比收窄21%-39%、42%-57%。
南航是三大航中唯一亏损加剧的企业,亏损扩大至9%-43%,预计净亏损达13.38亿元-17.56亿元。
实际上,为扭转颓势,南航近年来在成本控制方面动作不断。
其中,改造全经济舱客舱是较为引人注目的举措。
通过改换轻薄座椅等方式,在有限的客舱空间内增加座位数量,以此降低单位运营成本。
理论上,更多的座位意味着潜在收入的增加,若能保证一定的客座率,便可以实现规模效应,提升边际贡献。
此外,南航还积极处置二手飞机。
今年3月,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南航总经理韩文胜就提到,由于供应链紧张,当前二手飞机价格攀升,南航将利用该窗口期,对经济效益不佳机型进行处置,助力机队结构调整优化、提升机队盈利能力。
目前,南航已完成部分A319、B737—700的处置工作。
今年4月,南航10架超10年机龄的B787-8飞机及2台发动机被挂牌抛售,底价近4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将部分老旧飞机进行售卖,一方面可以回笼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少飞机的维护、停放等成本,优化机队结构,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在国际航班恢复进程尚存不确定性的当下,通过削减老旧飞机运力来优化运营,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可为什么费了这么大劲,南航亏损仍在扩大?
一方面,在国际航线发展上,南航明显落后于国航和东航。
今年一季度,东航的国际旅客量比2019年还多了12.7%,国航也微增2.5%,南航只比疫情前的水平多0.8%。
国航凭着首都机场的枢纽优势,在连接欧美等重要国际商务航线方面占据先机。
东航则依托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以及自身的航线网络布局,在国际航线拓展上进展迅速,仅在2025年6月中旬到下旬就密集开通了多条新航线,执飞的欧洲航点数量达到14个。
相比之下,南航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国际航线恢复缓慢,大量运力积压在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
当下国内大环境经济增速有所调整,居民消费更加谨慎,航空出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同时,OTA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销售渠道,但也加剧了行业竞争的混乱程度。
各大航司为了在OTA平台上和自有平台上,获得更多曝光和订单,不得不卷价格,导致票价持续下行,收益被严重摊薄。
以今年一季度为例,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报显示,旅客运输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但票价下行、高铁分流等因素持续拖累航司收益。
如今,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在中短途运输市场上,高铁凭借准点率高、性价比高、衔接城市核心区域等优势,分流了大量航空客源,南航在国内市场腹背受敌,业绩压力可想而知。
当降本的空间逐渐见顶,国际航线的短板难以快速补齐,南航未来在这场扭亏之战,又要靠什么实现破局?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