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商用民航客机——空客A380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随着全球旅行回暖迎来意外复兴,常常满载乘客。
然而,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让这款逐渐老化的“超级巨无霸”保持安全飞行,正成为一项越来越昂贵的挑战。
01
检修压力与安全隐患
自首飞至今已超过20年,针对A380的维修、检查和零部件更换要求不断增加。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自2020年1月以来已针对A380发布95项适航指令,其中包括逃生滑梯漏气、密封条开裂、起落架车轴断裂等严重问题。
这一数量几乎是同期波音大型机指令的两倍。
由于新一代更节能的机型供应不足,承诺运营A380的航空公司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使用。
在辉煌时期,A380是国际合作的典范,全球1500家公司参与制造400万个零部件;而如今,其复杂性正考验着后疫情时代脆弱的供应链。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A380是一款结构复杂的飞机,其庞大体型确实使其维护要求高于其他机型。”
尽管EASA强调适航指令的发布不应被污名化,且不同机型的指令数量不宜直接比较,但A380的复杂性确实使其维护难度远高于其他机型。
由于新一代节能机型(如空客A350和波音777X)供应不足,许多航空公司不得不继续运营A380。然而,其庞大的体型和四发设计导致检修耗时极长——汉莎技术公司估算,单机完整检修需消耗6万工时。
此外,疫情期间长期停放导致部分部件老化加速,例如EASA因粘合缝隙开裂问题要求紧急更换应急滑梯,并指出高温潮湿环境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02
旅客滞留与连锁反应
A380可搭载485名以上乘客,一旦机械故障导致延误,将造成高额成本和航班调度连锁问题。
- 5月7日,澳洲航空(Qantas)一架执飞悉尼—伦敦的A380因燃油泵故障在新加坡迫降,伦敦续程航班延误超过24小时,乘客被安排入住酒店。这已是该航班复飞A380以来至少第二次在新加坡因燃油泵问题延误;
- 7月14日,另一架A380计划执行新加坡—悉尼航班时又因技术问题滞留数日,救援安排因悉尼机场另一架A380被廊桥撞坏发动机而复杂化;
- 英国航空一架A380曾在马尼拉滞留逾100天。返回伦敦希思罗后,接下来的30天仅执飞7天。尽管如此,英国航空母公司IAG计划自明年起对A380进行客舱升级,显示出继续长期使用的意图。
在航空论坛上,部分A380航班已因频繁故障、取消或延误而声名不佳。而空客回应称,过去12个月全球A380机队航班可靠率仍保持在99%,公司将持续为客户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直至机型退役。
事实上,A380自诞生起就坎坷不断:严重的交付延期、迟滞的销售、高昂的制造以及运营成本。而不少航空公司陆续取消已有订单,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
空客公司2019年宣布,在剩余的17架飞机交付完毕后,2021年将正式停产A380。
但随着边境重开和旅行需求激增,新加坡航空、德国汉莎和澳航等航司纷纷重启A380,利用其无可比拟的运力。
澳航称A380是国际航网的关键机型,近年来已完成大修和客舱升级,将继续运营多年。
03
航空公司的战略转向
然而,面对复杂挑战,多国航空公司已开始逐步淘汰A380:
- 中国:中国南方航空2023年全面退役A380,原因是运营成本上升及航线灵活性有限。
- 泰国:泰国航空正式结束A380运营,转向更小、更高效机型。
- 德国:因成本低效与机队复杂性,汉莎航空长期计划在2030年前退役A380。
- 英国:因维护挑战和燃油效率低下,英国航空考虑在本世纪末逐步退役A380。
- 阿联酋:作为A380最大的运营商,阿联酋航空面临压力,总裁克拉克表示除非升级发动机,否则现有A380难以维持运营。
A380的运营正在深刻影响航空业。高达每小时2.5–3.5万美元的运行成本推高了长途航线的支出,使得低客座率航线难以维持盈利。
与此同时,全球机队逐步从四发巨无霸转向更高效的双发机型,航空经济格局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新机型订单不断增加,而A380的吸引力则持续减弱。
在二手市场上,这一机型也因缺乏买家而显得低迷,许多退役飞机直接被拆解,经济价值大幅缩水。
对于仍在使用A380的航空公司而言,零部件供应紧张和维修周期冗长进一步增加了财务风险。
A380的未来充满变数,但它永远是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客机之一。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