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原本被家长寄予厚望的“秋假亲子游”,却被突如其来的“机票刺客”浇了一盆冷水。
据封面新闻报道,成都家长刘女士在规划秋假旅行时发现,成都到三亚的航班价格暴涨,起价接近6000元,而国庆期间同一航班票价仅为千元出头。
报道还提到,11月12日成都往返北京、沈阳等热门航线票价也翻倍,部分从平时的600元涨至1600元。
今年11月12日至14日,是成都部分中小学的秋假。然而,不少准备带孩子外出游玩的家长反映,他们都遇到了机票价格暴涨的情况。

不仅成都遭遇“秋假出行刺客”,佛山今年首次放秋假的家长们,也同样面临机票、酒店价格集体上涨的局面。

社交媒体上,“机票刺客”、“酒店刺客”话题持续发酵,不少网友晒出截图,吐槽“秋假比黄金周还贵”。


不过,也有家长选择提前订票、避开高峰。

家长Lily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收到秋假通知后立刻订票并请假,“国庆太热、人太多,我们特意等到秋假才出行。”她说。

而随着“秋假”逐步在全国推广,政策层面也在为错峰出行创造条件。
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鼓励各地根据气候、生产安排和职工休假等因素,科学调整学年假期,探索设立春秋假,缩短寒暑假时长。
目前,全国部分地区已试点中小学春秋假,包括浙江杭州、广东佛山、湖北恩施等地。
从时长看,总时长从5天到14天不等,一般安排在劳动节和国庆节前后;也有如深圳等地,将春假与清明节假期相连,形成“小长假拼长假”的新模式,为错峰出游提供了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杨宜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以2024年数据测算,若春季假带动1亿人次错峰出游,按人均消费800元计算,可新增消费800亿元,同时缓解长假期间的资源挤兑。
他分析称,2024年暑期亲子游市场规模已达5200亿元,若春秋假各形成一个“小暑期”,全年家庭消费有望再增3000亿元以上。
这种趋势已有迹可循。10月份中国消费者价格意外上涨,部分原因正是节假日带动的旅行、餐饮和交通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继9月份下降0.3%后,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2%,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上涨1.2%,服务成本也小幅上升0.2%,推动整体通胀略有回升。
彭博社分析指出,这种价格回升主要是短期效应,整体通缩压力仍然存在,尤其是普通消费品价格下降幅度超过官方CPI显示的幅度。
高盛经济学家也表示,广泛的价格上涨主要反映黄金周前后的季节性需求,其持续性尚待观察。
综合来看,短期假期消费确实对价格产生提振作用,但长期来看,通缩压力和经济增速放缓仍是不可忽视的背景。这也让假期消费成为缓解价格疲软、拉动家庭支出的重要因素。
面对节假日带来的短期需求高峰,各地政府和景区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供需压力。
为应对秋假出行需求,四川铁路部门增开和重联列车超80列,重点覆盖西安、华南、长沙、昆明方向及成宜高铁、新成昆铁路等热门线路,满足“一日游”“三日游”等短途出行需求。
同时,多地景区推出免票或优惠活动:青城山—都江堰11月12日至16日对全国中小学生免门票,随行家长可享门票及登山小火车优惠;西岭雪山即日起至11月30日,中小学生及18岁以下游客免鸳鸯池索道票,全体游客免后山滑雪场景区门票。
从机票价格暴涨到景区免票,“秋假经济”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也给航司、酒店、景区出了一道全新的考题:
如何精准调配供给,让假期真正带动消费,而不是让家长们望价兴叹?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