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博弈,日本航空与旅游业已陷入一片哀嚎,旅游团批量退单、机票退订潮涌现。
面对这一现状,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却公开表示,赴日游下滑“无需引起广泛关注”,还称其他国家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淡化影响。
这似乎是一种“甘愿献祭旅游业”的嘴硬。随之而来的,是更有压迫感的变化。
11月24日,#12条中日航线已取消全部航班#,冲上热搜,直观反映出市场降温态势。

从航班数据来看,矛盾信号尤为突出。
航班管家DAST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赴日周航班量虽维持1224班次,恢复率达83.3%,且连续4周稳定在八成左右。

但取消“预警”已全面拉响。
截至11月24日10时,12条中日航线已取消全部计划航班,11月27日赴日航班取消率将攀升至21.6%,创月内峰值。


其中,关西方向航线成为重灾区,天津滨海-关西国际取消率高达65%,南京禄口-关西国际紧随其后达59.4%,直接冲击以旅游客流为主的关西旅游经济圈。

或许有人会说,“日本根本不稀罕中国游客”,但说这话的人显然缺乏历史常识。
回顾日本“观光立国”的发展历程,中国游客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2000年起,中日关系平稳期,中国赴日游客量持续上升。
但2010年钓鱼岛事件及2012年“购岛”闹剧,中国游客赴日热情一落千丈,直接拖累日本免税、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营收,给其经济复苏带来显著负面影响。

到了2014年,日本大幅放宽对华签证限制,这一举措直接推动日本入境游进入黄金增长期。
2012至2019年,日本入境游市场规模CAGR高达21%,2019年访日外国游客达3188万人次,其中中国内地游客占比30%,稳居第一客源地。

日本之所以深度依赖中国游客,根源在于其长期经济增长停滞,叠加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加剧导致国内居民消费力疲软、内需市场萎缩。
而处于经济上行期的中国游客,凭借持续增长的消费能力与旺盛的出境旅游需求,恰好填补了其旅游产业及相关消费市场的增长空缺。
2019年,中国内地游客赴日消费额达1770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18亿元),占日本入境旅游总消费的36.8%,人均消费11649元人民币。
即便是2025年1-9月,中国赴日游客仍达748.72万人,占日本海外入境游客量的23.66%;同期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游客消费占日本旅游总消费的42.65%,高达29501亿日元。
如今核心客源流失,给日本经济带来沉重打击。
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此次中国游客减少将造成2.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11.6亿元)的经济损失,占日本GDP的0.36%。
要知道,2012至2019年入境游快速增长期间,日本旅游业在GDP中的占比已从0.26%提升至0.86%,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如今这一成果正面临缩水风险。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旅游业还面临政策层面的额外压力。
其政府计划2026财年起实施40多年来首次签证费上调,离境税拟从1000日元增至3000日元,京都市还将推出高端酒店每人每晚1万日元的差异化住宿税。
这与日本“观光立国”政策中“提升游客消费深度、优化旅游体验”的目标背道而驰。
短期来看,航司运力收缩与游客需求降温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
长期而言,日本旅游业若想挽回中国市场,不仅需要修复双边关系氛围,更需在体验、成本、接待能力上拿出实质性动作。
否则,其2030年吸引6000万访日游客、实现15万亿日元消费的目标,恐将因核心支柱的缺失而难以达成。
日本旅游乃至日本经济即将面临的重大压力,值得持续关注。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