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TMC,跟国际标准还有多大差距?
2025年11月环球旅讯数智论坛(大湾区站)上,BCD Travel 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思伟一句话点透核心:“TMC 不是银行,就不应该垫款,因为海外80%以上是信用卡支付。”
这话戳中的,正是中国TMC迈向全球化的关键短板之一:国内差旅市场仍普遍存在“月结垫款”的需求,与国际主流的信用卡支付模式形成明显落差。
而随着入境差旅市场持续升温,如何弥合这类差距、打造更高效的服务体系?或许在本次论坛上能找到答案。

(从左到右依次是刘杨、高思伟、张星、赵健鹰)
本场论坛主题名为《全球化的另一面:入境差旅的需求洞察》,由资深企业集采专家刘杨主持,高思伟与汇付天下航旅业务部总经理张星、CONNEXUSTRAVEL集团行政总裁及董事赵健鹰共同探讨。
以下为对话实录:
刘杨:作为全球化的TMC,大家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出入境员工的差旅需求发生什么新变化或新趋势?这其中,支付环节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吗?
高思伟:第一个趋势,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中国企业出海,其实跟上一轮全球化情况很像。
比如我们BCDTravel总部在荷兰,现在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设有分公司,是几十年前就作为很多欧美跨国企业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伴随着他们往外发展而拓展至世界各地的结果。因为他们很多公司希望用一个供应商就能全球覆盖,或者供应商越少越好。
另一个趋势是,不光是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企业的供应链生产基地也在发生转移。
比如很多外企去越南开工厂,不会从欧美总部派大量员工,更多是从中国分公司派人去,去亚太地区建当地公司--因为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文化、政府背景、特色有共通性,经验类似。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同事出差亚太区很频繁,就是因为这些项目,而我就可以帮他们解决商旅需求。
赵健鹰:我们全旅达前身是太古旅游,一直扎根香港,客户多是一些以欧美或香港为基地的企业。过去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一个很多的趋势:很多中国企业出海会以香港为第一站,把总部放在这里,以便更好对接国际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出海,在价值需求、服务要求上差异较大。比如服务欧美大企业时,他们更注重后台是否合规、数据的保密状态是否够安全。
另外,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时,非常需要本地化部署。有些客户在境外遇状况,找不到本地支持,所以我们现在在拓展不同的市场时,也会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张星:从支付的角度分享,涉及跨境差旅的客户,离不开吃住行的需求,我们汇付天下针对大交通机票的解决方案,现在算比较完善的了。但住宿、小交通用车、用餐等需求,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方面,目前行业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方案。
针对这个机会,我们也在围绕市场需求完善产品。比如去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做了外卡收单POS机的全国铺放,目的是方便入境客人在国内有更好的支付工具消费。
反向看,跨境出去的客户在境外消费,也需要支付工具支撑,各家跨境支付机构都在拓展,这也是我们作为支付机构看到的需求和发力方向。
刘杨:在服务需求升级下,全球TMC的国际化和本地化需求之间,有什么差异?
高思伟:我反而觉得,我们大部分全球跨国公司的客户,除了当地语言、法律外,他们是不希望服务有差异化的,更希望我们帮他们执行同一套商旅政策,适用全球范围,如果在当地遇到一些执行上的问题再讨论细节。
另外困扰客户的是数据。
过去企业在不同地方用不同代理人或TMC,拿到的数据格式、内容可能不一样,但通过我们全球的TMC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比如出差原因、出差目的、出差价格这些都能全球定制,这样客户拿到的报告就是全球统一的,能从数据里分析出“未来怎么做才能让出差更好”。
赵健鹰:我觉得高总刚才说得非常棒。对于整个TMC市场,特别是做海外跨境的TMC来说,核心是“本地化要到什么程度”,因为大企业有全球运营能力时,他一定希望合作方越少、标准越统一越好。
同时我发现,香港和内地虽同属大中华区,但本地化这个东西,不管是差旅还是其他方面,规则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国内很多东西,只有常来中国的人才清楚。所以我们全旅达对客户的一大增值,就是把国内的本地化服务,通过香港和国际的网络连接起来。
刘杨:跨境中,发票、支付安全性,或者财务方面的问题,都是TMC要帮企业解决的难题,从支付视角看,张总您认为最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点?
张星:在全球各个地方去提供差旅服务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各国税务和资金管控规则都是不一样的。作为跨境支付机构,我们更多还是聚焦在给大家提供更优支付解决方案。
汇付2006年成立时,就是配套国内航空公司B2B电子客票发展;2007年,就为国内所有航空公司提供了B2B支付解决方案。
现在快20年了,基本国内30多家航空公司的B2B和B2C官网支付,都有我们的通道。接下来,为了配套航司境外业务拓展,我们也在探讨境外账户体系的搭建,帮其做全球收付款服务。我们最终想实现的是一个账户解决全球收付。
同时,在跨境支付中,大家最关注的还有时效性和性价比。我们汇付做跨境支付也近10年,除服务旅游行业,各行业都有我们的跨境支付产品以及交易在发生。所以针对商旅出境,资金往境外支付时,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国内的这些客户在发起交易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境外去实时提供换汇以及下发的服务,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时效性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提升。
刘杨:最后,从全球视角看,我们中国的TMC或跨境支付行业,跟国际标准还有多大差距?有多少机会?
赵健鹰:我能够观察到,国内TMC的线上服务已经做得很棒,这也是我们和红色加力合作的重要原因,正好实现更好结合,这是我们期待的。
高思伟:我会觉得TMC不是银行,就不应该垫款。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的客户需要我们月结,而我们已经做到70%都是信用卡或UATP支付,这肯定是特例了。但普遍来说,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还是需要垫款,所以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有待改善的,因为海外80%以上是信用卡支付。
张星:中国商旅行业除提供商旅服务,还需庞大资金支撑账期结算,因为支付和资金的需求长期以来一直捆绑。目前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需要支付和资金的垫付解决方案,我们在支付端已有非常好的方案,但资金垫付会和更多金融机构合作。这种回归各自擅长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的方式,今天在商旅这个频道里面可能对资金的需求会更大。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