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文章 报告 企业 职位 视频 商机 人脉

共有523条符合条件的结果

排序:

日本政府:坚定实现一年6000万国际游客的目标

日本政府承诺,尽管目前疫情仍在持续,但将坚定在2030年前实现一年接待6000万国际游客的目标。该目标由日本政府在2016年设立,是政府旅游战略的一部分。根据日本国家旅游组织(JNTO)的数据,在疫情爆发前,日本的入境旅游实现创纪录增长,从2012年的830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3180万人次,当时日本预计可以轻松实现6000万国际游客的目标。根据全球预测,国际旅行预计在2024年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JNTO将2024年定为一个目标年。
2021-10-18

泰国5个旅游目的地对国际游客开放时间将推迟至11月

9月22日,泰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育塔萨21日透露,经与各方商讨,决定将原计划于10月新增对国际游客开放的曼谷、春武里、碧武里、巴蜀和清迈5府,推迟至11月开放。原因是这5府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尚未达到70%,部分地区还在等待卫生部分配足够的疫苗。此外,泰国旅游部门将在10月重点促进国内旅游市场复苏,并已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从业者带来收入。(央视新闻)
2021-09-23

泰国:曼谷等地拟于10月1日起对国际游客开放

泰国国家旅游局6日发布新闻称,继普吉、“苏梅岛+”之后,包括曼谷、清迈、华欣和芭堤雅在内的泰国更多旅游目的地计划于今年10月1日起重新对国际游客开放。作为泰国重新开放的试点,普吉沙盒计划于今年7月1日启动,允许已完整接种新冠疫苗的国际游客免隔离进入普吉岛旅游。该局表示,截至8月31日,普吉沙盒计划在前2个月迎来2.64万名国际游客,创造了16.34亿泰铢(约合3.2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中国新闻网)
2021-09-07

印度10月15日起开放国际游客入境

印度政府7日宣布,将进一步放宽对签证发放和国际旅行的限制,自10月15日起,可为乘坐包机赴印的外国人发放新的旅游签证。自11月15日起,乘坐包机以外航班、持有新的旅游签证的外国人将被允许入境。(新华网)
2021-10-08

世界旅游理事会:全球旅游业GDP占比减半,亚太区国际游客消费下滑超七成

旅游业将适应新趋势和新形势,探索变革之路,最终强劲复苏。
2021-07-07

泰国新冠死亡数创单日新高,但首批国际游客已通过“沙箱”计划抵达普吉岛

环球旅讯获悉,来自以色列、阿联酋、卡塔尔和新加坡的首批249名国际游客,本周四已通过泰国免隔离“沙箱”计划下抵达普吉岛;而与此同时,泰国正在遭遇最严重的一波疫情,报告了超过5500例新增感染。泰国本周四报告了57例新冠死亡病例,创下单日历史新高。
2021-07-02

亚太旅游协会预计2021年亚太区域国际游客人数将增长27%

环球旅讯获悉,太平洋旅游零售协会(PATA)在其2021年至2023年亚太地区游客预测中表示,2021年剩下的时间里,旅游业或将持续低迷,但之后会出现复苏。该组织表示,该地区旅游业的复苏将呈现一种极不均衡的态势。与2020年相比,根据温和预测,今年前往该地区的国际游客人数(IVAs)可能增长27%。PATA表示,在所有39个亚太地区目的地中,去年国际游客人数达1.26亿人,较初始数字向上修正了+3.8%。这意味着2019年至2020年期间,区域国际游客总数减少了逾5.77亿人。PATA预测,大多数次区域的客流损失情况将持续整个2021年。唯一的例外是亚洲,根据PATA的温和预测,亚洲的客流年增长率将接近+51%。
2021-06-07

世界旅游史上最糟一年:国际游客量减幅超7成,信心回升缓慢

疫情影响导致全球出口下降4%,去年国际旅游业出口收入损失总额近1.1万亿美元。
2021-06-04

普吉岛下月对国际游客重开,“沙箱”计划成败留悬念

泰国旅游局预计今年7月至9月间将有约12.9万名游客抵达普吉岛。
2021-06-04

世界旅游组织:去年全球各地国际游客量减幅均超7成

环球旅讯获悉,据UNWTO(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国际游客人数下降了73%,而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2021年1月至3月世界各地的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国际游客减少了1.8亿人次。三个月期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数下降了94%。欧洲的降幅为83%,其次是非洲(-81%)、中东(-78%)和美洲(-71%)。2020年,国际旅游收入实际下降64%(以当地货币、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减少9000多亿美元,全球出口总额减幅超4%。国际旅游业(包括客运)的出口收入损失总额将近1.1万亿美元。亚太地区(实际下降70%)和中东地区(下降69%)的收入降幅最大。
 
2021-06-03

搜索问题反馈

爆料 订阅 投稿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