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车切入汽车租赁领域

36氪 2013-12-20 06:48:41

“快的打车”切入汽车租赁领域,推出商务专车服务,希望将自身打造成“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

  如果说简要概括一下近两年中国打车市场的发展概况,我想做这样一个并不算十分恰当的梳理:

  起源于 Uber——不同于 Uber——再回归 Uber。

  Uber是一家美国的汽车租赁服务商,也可以简单的看做“打车软件”的鼻祖,是全球最早做汽车租赁、预约服务的公司之一。不过和单纯的打车软件不同,Uber 更多是提供“商务用车”服务,而非普通的出租车。近两年 Uber 的扩张几近疯狂,获得由Google Ventures领投的2.58 亿美元天价投资,向Google购买无人驾驶汽车,面向全球市场进行扩张,当然也包括中国......

  在中国Uber模式则基本演变成了现在的看到的各大“打车软件”,并且经历了多轮异常激烈的厮杀。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算是行业内暂时胜出的玩家,尤其前不久大黄蜂打车宣布和快的打车合并,更是打车领域内的首例并购事件,被外界普遍看做行业格局敲定的标志性事件。

  而“回归Uber”则是指前两天快的打车和大黄蜂打车合作推出的“商务专车服务”,作为打车软件的高级升级产品。据官方宣称,目前已联手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中型正规汽车租赁公司,可提供经济型、舒适型、商务型和豪华型四种车型,计价标准参照汽车租赁公司的标准,并且为每个“商务专车”订单购买了商业保险,提供更加安全高端的出行服务。

  用大黄蜂CEO黎勇劲的话说,这种“商务专车+出租车综合出行模式”可以被看做是“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雏形”,根据用户的不同出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则认为,“商务专车服务”是打车服务的升级,未来还将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关于打车软件的商业模式一直被质疑,快的打车算是行业内最早设计商业模式的打车软件,之前曾经推出过会员积分体系和VIP服务,以及前不久推出的“企业叫车”服务。但这对尚处在激烈竞争的打车行业而言,通过打车软件本身盈利确实还不是时候。不过好在各家都还有资本支撑,暂时不用为盈利发愁。之前快的打车曾表示阿里以及其他投资人将再投入一亿美金,而嘀嘀打车前不久也传出获得腾讯的亿元美金投入。

  但商务用租赁业务就完全不同,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且市面上的竞争也远不如打车这么激励,而且和打车软件一样很受资本的认可。如最近易到用车就刚刚披露获得携程领投的6000万美元C轮融资。那问题随之而来了,快的打车的直接竞争对手已经从嘀嘀打车等打车软件,直接延伸到了租车领域,这又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

  据媒体报道,在快的打车和大黄蜂召开发布会的当天还有个小插曲,易到用车的员工直接闯入会场,称他们推出的“商务专车服务”窃取了易到用车的商业机密。暂且抛开孰是孰非的问题,打车软件入侵汽车租赁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打车软件的竞争也直接到了第二阶段。我觉得这恰巧在回答一个很经典的问题,“打车软件究竟能够做成什么样子?”

  快的打车和大黄蜂反复提及“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概念,即采用“商务专车 + 出租车综合出行模式”,再辅以技术手段,对这些闲置的资源进行智能调配,配合实时的交通信息,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提供不同的出行解决方案。

  据吕传伟透露,目前快的打车无论是城市覆盖、用户数、订单数还是用户满意度,均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之前快的打车推出的“VIP 会员服务”已经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场景,有针对性的进行订单的推送。如果打车软件能够覆盖足够多的出租车,并且覆盖足够多的用于租赁的私家车,利用后台的大数据系统,能否从根源上对交通进行优化,真正实现“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的交通大同梦想?

  当然设想有点夸张,但这已经和 Uber 的本质异常的接近了,另一种形式的大同社会——“共享经济”。很久以前,物资稀缺的原始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氏族内的所有物品都是公有的,没有人会认为,这头羊是我的。随后,物资有了盈余,大家不用一起生产消费也不会饿死,每个人开始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物品,私有和个人所有权开始出现。到现在,似乎历史的螺旋又转了回去,物资依然由剩余,但是人类的需求开始更加多样化,长尾越来越大,不单是在影视、图书这类信息领域,实物商品也是如此。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大家一起共享某件商品。

  而无论Uber也好,打车软件也好,还是所谓的“综合智能交通服务平台”也好,最核心的思想则是整合闲散的资源,优化效率,为更加需要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阿里资本楼军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其实现在的打车软件和当年的淘宝非常类似,两者都是通过技术和运营从零开始培育市场,从最底层帮助一个传统行业实现信息化和电子化,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它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当然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则是打车软件已经切入汽车租赁服务,进行跨领域的竞争。至于未来围绕汽车、围绕出行、围绕乘车,打车软件能够进行哪些延伸,我们拭目以待。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让信息的流动变得异常的顺畅,未来这样的效率又能否蔓延至物理世界呢,谁也不知道。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客服二维码

想获取更多内容或线索?

扫码添加学委,帮你支招!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